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未来汽车会成什么样,取决于如何定义未来汽车。“电动化”,传统汽车行业都在做出改变,推出系列新能源车以满足市场需求,减少资源消耗满足环保要求。
“共享化”,大家熟悉了共享经济,未来也可能普及到像共享单车一样的市场漏槐袜规模返激。“智能化”,实现无人驾驶、人机交互、智能语音识别等做到傻瓜式开车。
说法
实际探明储能只能满足消耗量30余年,而且这还是基于目前燃油汽车保有量不再增长为前提。明春然而现阶段燃油汽车仍然是C端市场的主力选项,所以未来的石油耗尽从而可能引发的第三轮世界大战并不是危言耸听。
国内氢燃料电池行业内上市企业:亿华通(688339)、雄韬股份(002733)、潍柴动力(000338)、大洋电机(002249)
本文核心数据:产量、销量、保有量、销量分类
相关技术及市场仍不成熟
氢燃料电池燃料能量密度最大,高于锂离子电动车及燃油车,能效比上占据优势。考虑全生命周期后,能源效率约为29%,高于锂离子电动车的28%及燃油车的14%。在续航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传统燃油车相似,续航里程约在600公里左右,优于锂离子电动车;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具有无噪音,充能时间短,耐低温,事故严重性小等优点。
然而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和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未来发空间巨大;且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不具有普适性,这也是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需要革新和研究之处。
产量受到疫情影响严重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氢燃宽胡料电池汽车产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产量下滑至1199辆。这表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正在成长,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需求增加。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较好磨拆。
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
2016-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销量有所下滑。截止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1177辆,保有量7352辆,标志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逐渐被市场认可接纳,氢燃料汽车进入商业化初期。
商用车是研发方推广重点
与海外专注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量产不同的是,我国将研发和推瞎巧枣广重点放在商用车上。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全为商用车。其中,客车销量占比达98%,货车销量占比为2%。截至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累计行程超过1亿公里,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客车为主。
政策指引保驾护航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是为我国氢能发展道路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引。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任务的推进,氢能这一绿色能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推动。未来目标中就风光能电解水制氢,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了详细规划。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察卖戚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汽车已经是高度机电一体化,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已经广泛应用,也就是说目前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现有的维修技术已经败陵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汽车维修中,维修人配带员确定维修思路由于受到自身技术的制约,因此工作效率比较低。因此,对于专业的汽修人才,行业需求量非常的高,就业形势好
未来汽车动力册茄方向是多种能源,电池动戚姿芦力、高带混合动力,高效、清洁。
电池动力车技术已经成熟,所有技术研究都已完成,只苦于电池的充电设备太笨重,还有待于优化方案。
乘用车柴油机化的比例将越来越高。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坦历指小型高速直喷式柴油机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其较汽油烂世机更为让配经济、排放更低,因此装用柴油机的车型将越来越受欢迎。
造了100多种芯片后,华为掌握了造车所需技术,未来会造车吗?
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华为正在快速驶入 汽车 产业。
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其经营范围新增 汽车 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
华为的造“芯”之路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先后推出了麒麟芯片、5G通信芯片、AI芯片、CPU芯片鲲鹏920等产品,目前多款芯片产品已经陆续量产装车。
然而,美国的制裁一再升级,华为的发展犹如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业绩增长趋缓,一边是海外拓展不易及制裁带来了巨额损失。
华为必须要进军 汽车 产产业,才能实现年收入破一万亿的目标。
实际上,华为以芯片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在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已经下了好大的一盘棋,涵盖各项核心技术和软件。
业内人士分析,华为正在围绕操作系统,打造覆盖手机、 汽车 、智能穿戴等大众消费业务的全新智能生态系统。
而按照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的说法,“未来拥桥扮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 汽车 ,除了底盘、4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
如此,虽然华为屡次强调“不造车”,但造车所需要的技术、核心零部件和软件,华为几乎都做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华为要自主研发芯片的决心一直未变,且持续了将近30年。
早在1991年,华为就成立了ASIC设计中心,设计“专用集成电路”。当时的华为创立仅4年,资金异常紧张,而芯片又是个极其烧钱并极难跨越的险滩,但华为意识到:要想在一众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开发自己的芯片。
1993年,华为成功研发了第一颗自己使用EDA设计的芯片,并且获得了电信局的入网证,从而进入了利润丰厚的电信市场。这让华为更加坚信档指了自己做芯片的决心。
在研发了ASIC芯片12年后,即2004年,华为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也就是现在备受关注的“华为海思”。
当时的中国芯片行业还处于一片空白,华为只能从0开始做起。
2009年,华为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开市场的K3处理器,与联发科、展讯等强敌一起竞争山寨市场,但由于K3的工艺、操作系统落后于对手,加上销售策略上存在缺陷,这款芯片并未成功。
直到2014年初,华为海思发布麒麟910芯片,才一扫昔日坎坷命运。
麒麟910芯片首次集成了自研的巴龙710基带芯片,也就是华为海思第一款SoC芯片,不仅在制程上追平了当时高通的28nm,还大大降低了功耗,改善了兼容性。
华为海思的国产芯片,第一次站到了跑分软件的前列,并开始大步流星地向上攀升。
2017年,华为海思收入突破了387亿人民币,坐牢了成为了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头把交椅。今年,海思还成为了全球前十大IC设计公司之一。
截止目前,华为海思已经打造了100多种芯片,建立了完善的芯片产品体系,包含SoC芯片(麒麟系列)、AI 芯片(升腾系列)、服务器芯片(鲲鹏系列)、5G 通信芯片(巴龙、天罡系列)、路由器芯片、NB-IoT 芯片,甚至 IPC 视频编解码和图像信号处理芯片等等。
近几年,华为正在快速进击 汽车 产业,旗下芯片产品也已经开始陆续“上车”。
《高工新 汽车 评论》了解到,目前华为旗下升腾310、鲲鹏920、巴龙5000等产品已经 “上车”。其中5G通信芯片巴龙5000主要应用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基于此推出了5G 汽车 模块MH5000,目前搭载该模块的车型有广汽Aion V、荣威Marvel R、北汽Arcfoxα-T等。
而AI芯片升腾310和CPU芯片鲲鹏920运用在华为MDC60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行消配,该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主控芯片、AI芯片、操作系统在内的完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目前已经通过了车规级认证,且与上汽、吉利等十多家车企达成了合作,正在为装车做准备。
这只是华为芯片“上车”的起点,华为在智能 汽车 芯片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有消息传出,华为已经与比亚迪签署合作, 探索 麒麟芯片在 汽车 数字座舱领域的应用落地,首款产品就是麒麟710A。
属于华为海思的时代,正在来临。
华为半路杀出,扬言要将过去30年积累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 汽车 产业,以帮助车企业造好车。
在华为2019年财报中指出,华为将成为面向智能 汽车 的“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主攻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个方面。
其中,在智能网联领域 ,华为结合自身在通信、5G及硬件的技术优势,通过网联、车联网及车载计算三大业务切入。目前华为推出了搭载巴龙5000芯片的5G车载模块,已经运用与广汽Aion V、荣威Marvel R等车型。
同时,华为还在 车联网 的端(车载智能及联网设备)、管(车联网基础设施)、云(车联网平台)等领域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包括T-Box、5G+C-V2X车载通信模组、车载网关等等。
智能驾驶方面 ,华为提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AI芯片(升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算法等等。
智能座舱 是华为构建“人车家”全场景智慧生活的重要一环,运用“麒麟通信模组+鸿蒙OS +HiCar”等构建华为智能座舱方案,中短期手机映射HiCar作为过渡,长期则是鸿蒙车机操作系统。
智能电动领域 ,华为提供车载充电模块、电机控制器、BMS等等。据了解,华为的电控及车载电机系统,已经成功搭载在上汽、金康新能源等多家车企的量产电动 汽车 上。
智能车云方面, 华为基于以AI芯片升腾910为基础打造的华为云,推出了自动驾驶(训练、仿真、测试)云服务Octopus(八爪鱼),其核心是帮助车企和开发者实现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未来是软件定义 汽车 的时代,需要将分散的功能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以软件为中心的架构,大幅简化硬件和布线的复杂度,构建好的分层架构及数字化平台是基础。
为了更好地构建智能 汽车 的分层架构,华为还打造了 整车电子架构,命名为CC架构 。目前华为针对该架构发布了 三大操作系统 , 包括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及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 ,分别对应三大平台,并通过芯片+操作系统,将每个平台都设计成一个生态系统。
总体来看,围绕智能网联 汽车 ,华为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产品体系,除了HiCar、移动通信模组等车联网产品之外,还有车载操作系统、整车电子架构等,以及充电模块、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
按照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的说法,“未来拥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 汽车 ,除了底盘、4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
如此看来,除了车,造车所涉及的核心零部件及软件,华为几乎都造了。
“华为要做的是,围绕操作系统,打造覆盖手机、 汽车 、智能穿戴等大众消费业务等生态系统建设。”有业内人士向《高工新 汽车 评论》指出,目前华为在 汽车 产业的布局动作,均是其在通信、消费电子等传统核心领域竞争力的一种延伸。
与苹果、百度等巨头进军 汽车 产业一样,互联网企业看好 汽车 产业的重要原因就是:ICT技术与 汽车 产业将迎来一场大融合。
作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厂商以及世界5G通信技术领导者,华为在芯片、5G技术方面的优势明显。而在华为的 汽车 布局中,其中智能化以芯片为基础,而网联化则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恰恰是华为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不过,从更深层次来看,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华为的发展犹如一场冰与火之歌。一方面,华为的业绩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增长幅度已经趋缓,需要不断寻找新增量来维持高速增长。
年报显示,2019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是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净利润是627亿元,同比增长5.6%,明显低于过去5年的年均增长率14%。
另一方面,自2019年5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虽然华为数次成功度过芯片断供危机,但由于华为手机无法使用谷歌GMS服务,新款手机在欧洲市场几乎断崖式下跌,而运营商业务在美国也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徐直军透露,由于美国制裁的影响,去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在海外市场至少有100亿美元的损失。
今年,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不断升级,对华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般冲击下,对于华为来说,抓住未来全新的增长机遇很重要。
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所言,“可能10年后的 汽车 产业,华为又很厉害,像现在的手机行业一样。”
不过,同样华为也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竞争,例如博世、大陆、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的直接竞争等等。
同时,华为的芯片遭遇断供危机,也会给其 汽车 产业的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技术非常先进,但其仅是芯片设计公司,并不涉足芯片生产,需要找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代为生产。
由于我国的芯片生产及制造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目前还未有企业可以替代台积电为华为提供芯片制造。
资料显示,中芯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是14nm,台积电最先进生产工艺是5nm,二者相差10nm、7nm,表面上看差两代制程,实际上技术差距最少10年。这也是中芯国际不能有效替代台积电为华为制造芯片的重要原因。
近期有消息称,华为已经在内部启动了“塔山计划”,拟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自建芯片制造厂,全面实现包括EDA设计、材料、工艺等各个半导体产业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虽然华为并没有官方确认消息的真实性,但是华为未来必将解决芯片问题,这对于其 汽车 战略也十分重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