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汽车事件 400到500字左右
如果要对我国5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作一个阶段性划分的话,可以有多种划分,但记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1994年以前,中国汽车的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和公车,那应该是中国汽车的“试水阶段”,或者说是“婴幼儿阶段”;1994年到2004年,以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为基本标志,则是汽车进入中国家庭阶段;今天,虽然汽车进入家庭仍然具有强大的惯性,但是从去年汽车市场的一些表现看,我国已进入“新汽车时代”。
“新汽车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颠覆了原有的产、供、销、修、管、用顺序,代之以“用车”决定“销车”,继而决定“产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过去我们曾视之为的“相关行业”,今天则不再是依附于汽车而存在,反而成了决定汽车业生死的关键因素。
汽车是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机器。过去,我们许多专家和一些媒体在论及此事时,都爱说汽车对上游市场拉动多少,对下游市场的贡献度有多大。这是不错的,但讲这话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出,汽车是主动的,“相关行业”是从动的、被动的。从2005年的汽车整个“产业链”的互动来看,事情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汽车在改变相关行业,而是相关行业在左右着汽车业的发展。
更多的事例不需要列举,仅从与其密切相关的原材料、能源、安全、环保、交通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去年初,一个“从4月起进口铁矿石价格与去年相比上涨71.5%”的新闻,就把中国汽车业闹得惶恐不安。虽然到年底实际的价格并没有“上涨71.5%”,但是,各类原材料的不断暴涨,仍让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行业痛不欲生,实力稍弱的厂家相继关门清铺。
国际石油不断暴涨,引发车用油价格一路飙升。我们的国务院总理挺身而出为小排量汽车说话,有关部门继2004年颁布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后,去年又发出《节能中长期规划》、《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
在安全上,虽然汽车生产厂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开发并安装了许多主、被动“智能”安全装置,但是仍然无法对抗“路境”对汽车的伤害。春节期间,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盗窃机动车案件68.3万起,同比上升了2.9个百分点。此前,公安部通报说,2005年全国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万余起,造成近10万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
环保最为明显。国家和一些地方每提高一次汽车排放标准,汽车产业界就会掀起一个浪潮。前不久,上海在实在不能继续实行有关“限小”做法后,改口为“限污”,用环保大旗再给小排量车设置障碍,并且明说“上海将坚决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予以执行”,让经济适用却在环保上并不太过硬的小排量车无话可说。
交通更不用说,它是每个车主和汽车厂商都关心的大事。因为,堵车堵得人闹心,堵得人减寿;就是不堵车,那只有二三十公里的“正常”时速,也让车主们难以忍受。此外,有关部门还今天说要限制私车发展,明天说要“抑制私车发展”,时不时地还要“收取道路拥挤费”,“提高停车费”等,令已有车者烦恼不已,想买车者“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汽车厂商也是干着急不出汗。
如此这般,到底谁决定着谁的命运,不是很清楚吗?
作出这个界定,是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基于相关行业对汽车工业的作用,由依附、被动到今天走到“台前”,是一种历史进步,汽车业界就不应该总是抱怨“环境不好”,而应该树立一种“在困境中培养坚强”的积极心态。这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有益的。
其次,汽车媒体和专家们由此可以摆脱原有思维惯性,不再“就汽车说汽车”,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如何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如何认识汽车与汽车文化的关系?如何推动汽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的普及和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会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怎样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汽车进入更多普通市民生活后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具体有哪些改良和改革措施?汽车文化的魅力将如何冲击或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等等。否则,仅是在汽车降价呀、新车上市呀、怎样修车呀上面打转转,实在是肤浅而又“同质化”的,对整个汽车产业的推动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我国是在哪一时期开始讨论并引入产业政策的?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并引入产业政策,1986年第一次使用“产业政策”这一概念。
三、你对中国的车市场是怎么看的?
价格持续走低、新车唱主角、新政策引导消费将成为2006年车市三大趋势;消费税和燃油税何时出台、小排量汽车能否全面解禁、柴油车能否大行其道成为三大悬疑。
2006年,车市是个充满期待且悬念重重的一年。尽管未来的市场走势大家心中没底,但大趋势相信是可以预测的。为此,我们将业内人士的一些趋势预测进行解读,同时,也将一些无法肯定的悬疑一一展现。
一、趋势
1产能过剩价持续走低
消费者要买车,绝大部分最关心的还是价格问题。从2004年5月开始,降价就像狂风一样迅速席卷整个车市,东莞也不例外。直到2005年初,价格狂降的趋势才得到一些遏制,但并未停止,整个2005年,车价都是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降价是好事,但同时,他们又为降低何时是尽头而感到烦恼,担心自己买了车后马上又降。
那么,2006年车价会如何?某经销商告诉笔者,毋庸置疑,2006年车价肯定会降,但应该不会出现像2004年的大幅度降价。他分析到,2004年以来,20万元以下的市场,价格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因此,为20~30万元中高档车的降价提供了空间,这个空档的价格战已经在2004年打得差不多了。此外,在2004年,厂家的降价很多都是被迫的。大多都是经销商在经受不住市场压力之后,主动让利,而后进一步蔓延,促成了厂家的降价行为。到2005年,众多厂商开始重新考虑,并通过调整产能等策略,使得车价开始逐渐稳定。
据某经销商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车价已进入一个平稳期。但这个平稳只是相对的,只有等到汽车厂商的利润合理化之后,才会是真正的稳定时期,但这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2006年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将是个不折不扣的产能“爆炸年”。年产33万辆的一汽大众轿车二厂等近两年投建的新工厂将逐步扩产,届时,仅丰田、本田和日产日系三巨头在华年产量就将突破百万辆。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并将直接导致国内车市竞争白热化。
有厂家表示,2006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无疑将导致汽车企业利润继续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价看涨”,车价继续下滑仍是大势。尤其是中高级轿车市场,“价格水分”将进一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挤出,并对车价体系造成下调压力。
2新车数量不低于2005年
2004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的新品上市急剧增加;2005年,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上市的新车已经超过80款,平均每4天就有一款新车型推出,如此频繁的新车发布,在国外是很少见的。而2006年,又将是个中国汽车市场的“产品年”。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各级别的车型数量将有增无减,车型数量增长的速度总体上快于市场销量增长的速度,但单车型的平均销量,势必呈下降趋势。
回顾2005年新车上市的情况,确实已没有以往那种新车一发布,消费者便蜂拥而上的壮观景象。2005年除了皇冠、赛拉图、锐志等为数不多的几款外,其它新车上市反应平平。一方面,新车上市的“热度”已经降到两个月甚至一个月,上市一个月后就没人把它看作是新车;但另一方面,新车的“销售周期”却延长了。厂家经销商们比拼的是长期的服务质量,光靠频频推出新车刺激市场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2006年,国产新车淘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吸引到消费者,不少厂家将更加频繁地推出新车。据了解,2006年即将上市的新车加上目前市场上炒得比较多的车型不下20款,如东风标致206、华晨骏捷、凯美瑞(广州佳美)、北京现代Accent、东风日产新蓝鸟、东风本田思域、东风雪铁龙C2、上海通用三厢乐骋等。相信,2006年新车上市的数量不会低于2005年。
3汽车消费受新政左右
2006年,汽车消费将受到很多“新车政”的引导,包括进口车关税调整、正在酝酿的汽车三包政策、汽车消费税的调整及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等。
根据WTO的规定,到2006年1月1日,整车关税要从之前的30%减为28%,而到2006年7月1日则最终减至25%。“从成本考虑,降低关税后,车价原则上会更低。”某进口汽车经销商表示。以一辆到岸价50万元的进口车为例,到2006年1月1日,该辆进口车的成本价则降低了1万元,而到2006年7月1日后,成本则降低了2.5万元。几万元的差距足以让更多人加入到购买进口车的行列中来。
以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为例,一旦这项政策正式出台,对该类车型的生产厂家无疑将是一针兴奋剂。同时,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在目前并不活跃的车市上,准车主们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油耗也已成为重要因素。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油价持续上涨的现实将会帮助低能耗的小排量汽车改写车市的竞争规则。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研究环保节能型汽车新技术的同时,小排量汽车对节约能源的贡献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国家对小排量车的鼓励,城市“限微”都将得到改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国家政策也反映出国家鼓励什么样的轿车进入家庭的态度,对私人汽车消费的引导作用将逐步显现,也是我国汽车社会进行第二次重大转型的必然之路。
二、悬念
1消费税和燃油税何时出台?
自从1994年动议开征燃油税以来,十几年过去了,据说期间一度连燃油税的都已准备好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出台。目前的最新消息是,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2005年11月12日举行的行业发展报告会上说,虽然目前开征燃油税的呼声很高,但财政部还没有增加这一税种的打算,因为燃油的价格还不到位。
楼继伟的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5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如果开征燃油税,燃油价格将至少飙升25%~50%,这样高的价格将是整个中国经济所难以承受的重压。即便从汽车产业的角度而言,油价若是出现如此大幅的飙升,也不利于扩大内需。问题在于,如果要等到国际油价回落到30美元以下,将有待时日。因此业界认为,燃油税2006年推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汽车消费税和燃油税不同,它涉及的面小,征收也容易,因此业界认为,消费税2006年铁定出台。
2小排量汽车全面解禁?
消费税如果真能如期开征,就意味着小排量汽车会全面解禁吗?长远来看,小排量车肯定会解禁,也肯定会受到市场追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